卫生计生委就我国心理健康工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作者:时间:2017-04-14 15:33:46 浏览次数:

国家卫生计生委于4月7日(周五)上午10:00在西直门办公区(西城区北礼士路甲38号)1层新闻发布厅召开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心理健康工作相关情况。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国家卫生计生委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设立世界卫生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起世界各国人民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注,提高人民对卫生领域的素质和认识,强调健康对于劳动创造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今年世界卫生日关注的是抑郁症,国家卫生计生委将中国区主题确定为“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结合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今天我们的发布会邀请到了相关领域的领导和专家,为大家介绍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进展等有关情况,并将就大家在精神卫生方面的问题回答大家的提问。

我现在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王斌副局长,北京安定医院王刚院长,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祝卓宏主任。坐在前面第一排的专家有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北京回龙观医院牛雅娟主任。我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的成义,首先请王斌副局长为大家介绍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进展情况。

[王斌]刚才来的路上,好几位记者说找不到地方,一听就第一次来,为什么第一次来?为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而来。今天发布会主题吸引了这么多媒体朋友,非常感谢大家对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通报一下近期全国精神卫生工作的一些进展情况。

今天是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把今年世界卫生日主题定为“一起聊聊抑郁症”,国家卫生计生委也围绕“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这一宣传主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开展广泛宣传,促进公众对精神卫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心理健康整体的意识,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和预防精神疾病。近期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主要进展情况如下:

一、精神卫生工作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的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做好精神疾病综合管理工作,重点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登记报告和救治救助。2016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具体政策措施。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各级卫生计生部门积极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一)逐步建立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近年来,各地加大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建设和专业人员培养培训。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精神卫生服务机构2936家,开设床位数43.3万张,比2010年(1650家机构、22.8万张)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国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27733人,精神科护士57591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有90余万人次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呈多元化发展,服务质量逐步提高。

(二)逐步拓展精神卫生工作内容。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随着群众健康意识提高,因常见精神障碍到专业机构就诊患者的比例显著增加。专业机构适应患者就诊需求,原来是以严重精神障碍诊治为主,逐步加强心理科、心身医学科建设,增加为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医院和医务人员更加关注抑郁、焦虑、失眠等心理问题的识别诊断。还有很多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设立了睡眠中心、心理保健中心、心理调适中心等,即便是没有以这些中心名义出现的一些科室,也都对失眠,包括其他一些情绪问题,设立了相应的科室,另外增加了医疗服务的力量。这样的做法就更加适应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近些年来,我们也看到,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快速发展,为很多来访者提供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也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力量。

(三)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救治服务。目前,国家将精神分裂症等6种严重精神障碍纳入重点管理,开展患者信息登记、救治救助、随访管理等一系列服务。截至2016年底,全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40万例,管理率达到88.7%。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数约占在册患者总数的3/4。我刚才提到的是6种疾病,还有一部分是除了精神分裂症以外的其他的严重精神障碍。近年来,我委会同中央综治办等有关部门,出台“以奖代补”的政策,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指导各地整合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推行“一站式”服务。这种“一站式”服务,实际上就是把人社部门、卫生计生部门、民政部门的一些针对患者的医疗保障措施整合在一起,方便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救治水平也不断提升。

(四)开展精神卫生科普宣传。近年来,各级卫生计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以“心理健康 社会和谐”为主题,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随着宣传活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公众人士、专业人员、患者也都参加到我们的宣传活动中来。各地电视媒体制作了多种题材、形式多样的电视节目,也包括我们的网络媒体,制作了各种各样、形式多样的视频节目,来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讲解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有些患者经治疗康复后,也通过我们的网络、电视节目等分享自己的患病经历、体会和康复的过程,来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这些心理疾病,这些患者的现身说法也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和欢迎。

昨天(4月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举办了一场网络直播活动,最近一周以来,全国很多地方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都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活动,很多专家通过网络进行讲座,另外开展了很多群众性的科普宣传。这样一些宣传的形式在近几年来和精神卫生相关的宣传日里也呈现了多样化发展,大家积极性都非常高。

二、近年精神障碍主要趋势

2012至2014年,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40余家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和高校专业人员,开展了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研究。这项研究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析和描述了我国主要精神障碍现状及流行趋势,这个研究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的团队作为牵头单位,主持了这样的研究。

一是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在这儿我想略做一个解释,精神障碍是个相对来说比较宽泛的概念,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分类标准,精神障碍不等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精神病,对于大家来说,精神病相对来说是比较窄的,实际上精神障碍是个宽泛的概念。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里,包括十大类近400余种疾病。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心境障碍患病率为4.06%。在我们调查里,心境障碍实际主要包括四大类疾病,这里面有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的心境障碍、物质所致的疾病障碍。

在这里面,抑郁障碍里又包含了抑郁症、抑郁障碍未特定、心境恶劣。这就说明精神障碍这一大类疾病的复杂性,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提示,媒体做相关报道的时候,一定要聚焦。精神障碍是有特定内涵和外延的一类疾病,刚才我提到的精神障碍并不等同于大家常规想到的精神病,同时精神病还包括很多小类、亚小类。这个过程中,希望大家在我们专家的帮助下,对精神障碍这一大类疾病有科学的认识。

我们这次的调查,心境障碍患病率是4.06%,其中抑郁障碍3.59%,焦虑障碍患病率是4.98%。焦虑障碍在这次调查里包括了8到9种疾病,包括特殊恐惧症、强迫障碍、社交恐惧等等,估计大家不一定马上能理解,一会儿还可以再提问。这样一个结果,应该说高于我们国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部分调查的结果。专家分析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显著的加快,公众的心理压力普遍的增加同时,导致了患病的风险也相应的增加。同时,在近几十年来,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就医意愿也提高了,专业人员对精神疾病的识别能力也提升了,这些因素都有关系,这样的患病水平与近年来国际权威杂志发布的部分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比,我们国家心境障碍、焦虑障碍患病率低于美国、法国、乌克兰,对于金砖国家来说,我们低于巴西、南非等,当然也低于澳大利亚等这样一些发达的国家。

二是老年痴呆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期痴呆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5.56%,高于我国1987年以来部分地区调查结果。与人均期望寿命较高的其他国家比较,我们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水平。

1987年的调查结果,是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张明园教授在上海地区做了一个有限范围的人群调查,当时他的这个局部调查结果是4.6%,而这次全国调查结果是5.56%。

三是男性酒精使用障碍需引起关注。受各地饮酒习俗、居民饮酒习惯等方面影响,国内各地既往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酒精使用障碍的患病率差异较大。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酒精使用障碍患病率为1.84%,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与近年来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调查结果比较,我国酒精使用障碍患病率处于中等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大精神卫生科普宣传。研究提示,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仍有待提高。公众普遍缺乏精神障碍防治知识,更缺乏主动就医意识。部分居民对精神障碍仍然还有病耻感,担心被周围人群歧视而不愿意求助一些专业的机构和专业的人员。我们非常希望跟媒体朋友们广泛合作,加强交流和合作,一起动脑筋,想办法,多方位、多渠道、多种形式开展精神卫生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呼吁全社会广泛关注抑郁症等相关心理健康的问题,同时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昨天我们结合世界卫生日“一起聊聊抑郁症”的主题,在新华网开展了宣传活动,我们的专家也在这样一个直播活动中,就抑郁症的相关话题进行了专门的讲座,我看了一下网民的评价,评价都非常积极。举办这样一些科普活动,其实就是想让公众充分认识到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一样都需要一个科学的认识,都需要增长这方面的知识,尽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能够获得一个更好的结局。

(二)加强重点精神障碍防治。一是重视抑郁症等心境障碍防治。世界卫生组织研究结果显示,由抑郁症等心境障碍造成的疾病负担高于其他精神障碍导致的疾病负担。在我们研究筛查出来的心境障碍的患者中,就是刚才提到的我国心境障碍患病率是4.06%。这里面有1/3的患者虽不完全符合抑郁障碍诊断标准,也就是刚才说的抑郁障碍未特定,但实际上这些患者自我感觉明显痛苦,且影响到了他的社交、就业等社会功能。但是按照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还够不上抑郁症,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有了持续性的抑郁前期问题。所以,在这个阶段就应该非常非常重视,采取一些专业的帮助,以免发生到抑郁症的阶段。所以,希望媒体朋友呼吁广大公众高度重视抑郁症的预防,在出现抑郁症前期症状时就要积极干预。二是引导公众科学对待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患病率较高,但易被忽视。也就是说我们面对压力的时候,大家总会产生一些焦虑的问题,但是这些焦虑的问题如果不缓解,我们常常也意识不到它,可能会滑向焦虑障碍这样一个疾病的状态中去,所以常常被忽视。

研究发现,实际上很多焦虑障碍的患者表现为躯体的不适,或者躯体疾病的症状。到综合医院或者其他别的躯体疾病的科室反复的就诊,但是也查不出器质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消耗了医疗服务资源,往往还造成误诊。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倡导公众要有意识的关注自己的焦虑情绪,并且积极主动地学会一些调适情绪困扰和心理压力的方法,这样能够及早地缓解焦虑情绪,避免产生焦虑障碍的问题。三是要加强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服务。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病程多迁延呈慢性化表现,需长期服药治疗。今后一段时间要继续加强严重精神障碍登记报告、救治救助等管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报告率、治疗率。四是要关注老年痴呆症防治。考虑到老年痴呆症患病率不断升高的现状,这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随着我们国家老龄化的持续进程,关注老年人,从我们个人、从家庭、从社会的角度,来完善各项健康老龄化的政策,通过采取一些综合性干预,来延缓老年痴呆症病情的发展,仍然还是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五是针对男性青壮年酒精使用障碍患者患病率高的情况,加强科普宣传,倡导限制饮酒等健康生活方式,这也是对社会和对个人负责的表现。在这几方面,我们也结合现在精神障碍患病的趋势,要采取这些针对性的措施。

(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我们去年年底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各项措施。在这些措施里,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要求。一是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这样的网络是覆盖到全社会的,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当然这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这都是针对上班、上学的。在社区里面,还有很多居民,我们要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来设立心理咨询室。同时我们要大力提倡鼓励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同时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也就是说,希望我们医疗机构能够更多的有力量的针对常见精神障碍的一些问题开展服务。二是要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相关专业,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我们还要完善心理咨询师培训内容和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技能操作的考核,进一步提升他们进行心理咨询的实操技能。三是规范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和人员。我们要考虑组建跨专业、跨部门心理健康服务的专家组,为各地各部门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同时我们要依靠我们的专家组和行业组织,建立行规行约和行业自律制度,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规范发展。

这是我给大家通报的我们的工作进展和目前的发展趋势和下一步工作的打算,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请各位记者结合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按照惯例,大家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媒体。

[中央电视台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给专家的。抑郁症大家都很关注,我昨天看到一个数字说,我们世卫组织有个粗略的统计,说我们国家1/4的大学生曾经出现过抑郁的状况,那么什么人群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患上抑郁的,如果我们怀疑身边的人有抑郁的情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或者说我们能为他做些什么?第二个问题给王斌局长,我们国家在精神卫生服务这块资源是不足的,尤其是临床医护人员的短缺还是比较严重的,在这一块国家卫计委未来有什么打算和措施?谢谢。

[王刚]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抑郁症。从抑郁症发病的一些机制来看,首先是遗传因素。抑郁症是一种遗传相关性疾病,遗传在其中的贡献度大概是百分之四、五十。所以我们关注的第一个人群,就是如果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群,追踪自己的父系、母系这两系,三代之内如果有抑郁症的患者,你就应该关注是不是有抑郁症的风险。另外,抑郁症第二方面风险因素是外界因素,抑郁症是一种应激相关性疾病,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应激理解为压力。压力的特点就是慢性、不可预测性,这个压力可能在你身边持续存在,而且难以预测、无法掌控,这种压力类型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还有一些因素,比如说一些负性的生活事件,生活里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事件,而且这类事件往往有一个特征,都是以丧失为特征,比如丧失了感情、家庭、婚姻,丧失了财富、职业,丧失了亲人,等等。所以,以丧失为特征的这一类心理因素影响比较大。还有一个因素,大多数的心理疾病,男女的发病比例是相当的,但是抑郁症,女性是明显高于男性的。我们说,这些因素都是抑郁症相关的一些风险因素。除此之外,可能伴发的一些具体疾病等等,也会使抑郁症的风险增加。

抑郁症首次发作的人群一般集中在30岁上下。另外如果再考虑其他的因素,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世界各国结论大体一致,就是经济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相对比较低的人群可能患抑郁症的比例风险更高一些。

[王斌]关于精神卫生人才短缺的问题,这几年来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像我刚才通报里提到的,2015年我们精神科的人数、精神卫生机构的数量、护士的数量包括床位数,跟2010年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来积极努力结果。现在我们仍然还在积极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比如说推动综合医院设立精神科、心理科、身心医学科,还包括很多中医院也设立了中医心理科、中医科情志科等,这都是我们这几年在精神卫生综合考核、综合评估工作中积极推动的一项很重要内容。针对人才培养,我们这几年做了一些工作,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共同推动临床短缺人才的建设,比如我们这几年积极推动了一些医科大学设立临床医学精神卫生方向本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应该说已经有十几个大学设立了精神卫生本科招生的计划。这样一个人才培养的力度,在今后几年我们会有更多的精神卫生方向的专业人才的产出。针对临床心理这块,我们现在也希望积极的和教育部共同合作,加大临床心理专业人才培养,也就是说怎么让心理治疗人才的发展更加专业化,也就是说在综合大学里,心理学科下面,有临床心理学科的建设,有了这样的学科建设,才能培养出更多专业化临床心理的人才,我们才能够和现在医疗机构的心理治疗相关工作相衔接。这些工作仍然都在积极的推动中,不久的将来就会有积极的进展,逐步地缓解我们人才短缺的情况。

[健康报记者]主要有三个问题想问专家。在座的同行可能都会遇见相似的情况,就是即将交稿的时候会出现一种焦虑,我想问一下到底什么是焦虑障碍,它的分类是怎么样的,或者说它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第二个问题,流动人口下精神障碍的管理是如何管理的?第三个问题,在公立医院改革的状况下,精神专科医院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样的?谢谢。

[祝卓宏]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关于焦虑。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焦虑,就像我们坐在这里有一定的压力,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今天的话题里谈到了,世界卫生组织今年主题“聊聊抑郁症”,聊抑郁症的时候,一般都会想到焦虑,因为焦虑和抑郁往往混合在一起的,抑郁是过去的事情走不出来,焦虑是对未来的担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精神障碍,同时会伴有一些身体的表现,特别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这就不是平常你交稿有压力产生的焦虑情绪了,比如有的人会出现严重的心慌、出汗、手抖,甚至出现尿频尿急,甚至有人出现腹泻等等躯体的表现。另外是肌肉的紧张及运动型不安,有的人紧张得不得了,到门诊的时候有的是肌肉发抖的,在特别紧张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肌肉的抖动。关于焦虑障碍,刚才王斌局长在报告数据的时候,大家也注意到,患病率还是比较高的,达到了4.98%,接近5%。我原来在301医院工作,门诊上经常会诊的病人中,焦虑障碍也是占了一大部分,特别是经常到心血管病房会诊的。为什么到心血管病房会诊呢?因为不少焦虑障碍患者会被误诊到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当作心梗,送到了心内科。

焦虑障碍分类上来讲,主要分为慢性的、急性的。慢性我们称为广泛性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没有明确的指向担忧什么,但是总是不停地担忧,他可能一会儿担忧孩子学习,一会儿担忧老公在外面出差会不会有什么问题,有时候担忧父母的身体、担忧自己的身体、担忧未来的工作等等,同时坐卧不安、睡眠困难等等,这是广泛性焦虑障碍,往往持续时间比较长。这是慢性的。

还有急性的,主要表现为惊恐发作。而这个惊恐发作,非常像心内科的心梗,会表现为一种濒死感,这种濒死感会让患者产生强烈的恐惧,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晕厥、心悸,所以往往他会打120,家人会把他送到急诊,急诊一般就会请心内科专家来检查。但是往往到了医院之后,输上液、输上氧之后很快就正常了,实际上这些人再回家第二天又发病,又来了,这个时候就不敢出院了,就要住院了,住在哪里呢?不会住在心理科,往往住在心内科,再做全面的全身检查,这时就会排除各种的躯体疾病,但是你无法明确诊断,除非请我们心理科或者精神科的医生会诊,我们一会诊,一般几分钟就能明确诊断,因为他发病简直就像复制的一样,一模一样,主要表现为刚才说的濒死感、恐惧,对将要再发作的恐惧,同时有的会出现严重的高血压、心慌等等表现。另外,这种病人要让他直接找心理科他不去,为什么?患者认为不是心理问题,是心脏的问题,是血压的问题,是心脏病啊。但是,他往往在发病之前会有一些诱因的,这些诱因往往是一些生活事件导致的,所以这是惊恐障碍之类的发作,往往持续时间比较短,几分钟、十几分钟、半小时,也有一两个小时的。

还有恐怖性焦虑症之类的,这些和前面的焦虑障碍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是由具体的情景引起的,比如说社交恐怖,站到台上,不能当众讲话,当众讲话会出现脸红、心慌、出汗、紧张,但是在下面看着别讲话他没事,他是在特殊的情境下会产生这种紧张、焦虑的发作。另外还有幽闭恐怖,不能坐电梯,或者不能做核磁共振的检查,到封闭的环境下会发作。另外还有的怕狗、怕蛇,有的怕一些特殊的物品,比如尖锐的剪刀或者针等等恐怖。另外还有一些焦虑障碍,美国疾病诊断标准里面已经把强迫症从焦虑障碍中单独分出来称为强迫障碍了,原来也归到焦虑障碍里,强迫症是一类比较常见的精神症,主要表现为反复检查、反复洗涤,总是担心不干净的东西,头脑里总是出现一些不好的想法,总是要跟它做斗争,但是又解决不了,这一类的称为强迫障碍。所以焦虑障碍是一组以焦虑情绪、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伴有运动性的不安,肌肉紧张等等这一类的精神障碍。

谢谢。

[王斌]第二个问题,流动人口里严重精神障碍的管理跟常住人口精神障碍的管理实际上是一样的。最近几年,我们强化了对流动人口中严重精神障碍的管理,尤其是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合作,包括信息的管理,以及病人就诊之后的随访、服药的管理,都是在流入地。在流入地和常住人口要有同样的服药管理的措施和手段。同时,在流出地、流入地之间信息有进一步的关联。

对于流动人口中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其实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情况非常复杂。这几年我们通过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比如现在我们要求在区县这一层,甚至更基层,居委会、社区这一层,我们希望有综治、公安、民政、卫生、残联等等多部门的关爱小组,这些关爱小组共同发现流动人口里面的患者,同时在发现之后,能够多管齐下,把他们就近管理起来。实际上最终流动人口严重精神障碍管理还是需要多部门合作,同时更需要公众对这些群众的宽容、包容、关爱的氛围,避免他们因为舆论和周围人的歧视不去就诊。所以,营造一个宽松的社会氛围其实更为重要。

刚才提到公立医院改革和专科医院的问题,请王院长结合北京的公立医院改革说几句。

[王刚]在座的媒体朋友可能都知道,4月8日北京市医改正式启动,参加完这个发布会我们就得赶回医院,准备启动这项医改工作。

北京市医改,主要是三医联动的医改,这里面几个具体的事情,第一个是医药的分开,然后药品的阳光采购,还有价格规范调整。在整个医改当中,首先对精神疾病患者是有一定的好处,比如药费,通过医药分开以及药品的阳光采购,总体药费下降幅度大概在20%左右。再加上一些价格规范调整、大型仪器设备的检查费也是相对降低的。这些都是对精神疾病患者带来的一些具体好处。除此之外,北京卫生计生委要求我们这些专科医院为患者推出符合专业特点的一些特色化服务。总之,使患者的看病更加方便,服务更加完善。这是北京市医改的情况。

结合北京市医改,关于未来国家、地区医改方向,比如分级诊疗,这些大型的精神专科医院也是在思考,在医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应该做些什么。比如下一步医改肯定围绕着分级诊疗体系的搭建。原来精神疾病的患者,我们说很多精神疾病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疗,虽然不一定都终身治疗,但是需要长期治疗、长期关注。原来,大型的专科医院负责“急性疾病治疗”,由于缺乏分级诊疗体系的构建,患者可能直接就回到家里去了。大型的三级精神专科医院、二级医院,像北京市各个区县的精神卫生防治所属于这个级别,还有社区,他们的角色定位到底如何,放在一个全病程的疾病管理当中,各自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原来都并不太清晰的。所以借助医改,借助分级诊疗体系的构建,专科医院要积极地跟下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结合,共同帮助政府搭建精神卫生的疾病管理体系。

除此之外,结合我们自己的医院,我要考虑的可能是专业特色建设中,重点发挥专业特色。患者到医院来,最根本的是要解决问题,精神专科原来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可能有很多亚专科的划分,更细的专业特色的体现还不够,这也是国内很多专科医院努力的方向,就是专业特色的构建。

我就简单谈谈这些。

另外,政府也是在鼓励我们成立专科医联体,以我们医院为例,近期可能启动北京市纵向的专科医联体,跟二级的精神卫生防治所、社区,建一个三级精神卫生的医联体,专科医院在最顶端,起到引领作用。除此之外,横向的医联体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有很多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焦虑、失眠这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为例,其实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患者并不是在专科医院就诊,而是在综合医院,这里面的因素很多了。刚才王斌局长也谈到,要提高综合医院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识别治疗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横向医联体的构建,响应国家卫计委的号召,带动对主要精神障碍的识别和治疗的能力,这也是我们专科医院在医改当中,在未来发展当中,通过构建纵向横向的医联体,至少在专业技术上起到引领作用,这样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日报记者]资料上写到,我国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540万例,能否介绍一下这些精神患者总体的情况?比如说年龄分布、性别等等情况。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我国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服务的情况?今后打算采取哪些措施?谢谢。

[王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一直是精神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刚才我提到,截至到2016年,我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据库里有540万患者了,男女比例差不多,一点零几比一,这些患者里有3/4都是精神分裂症,这也比较符合精神分裂症相对高发的情况。在这些患者里,贫困率还是比较高的,目前这些患者家庭的贫困率有57.2%。这些患者管理率达到了88.7%。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这些患者的随访管理应该已经纳入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里面,这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工作。这几年,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是多部门协同合作,因为精神障碍患者尤其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卫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就需要我们多部门的协同合作。而且,我们在2015年启动了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的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中,我们要求把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建立在离患者最近的社区,包括综治的网格员,包括公安干警、包括社区医生、残联的助残员,民政干事等等多部门的关爱小组,共同要求他们为患者服务。除了医疗服务之外,还有对生活的救治救助。在这个基础上,2016年,中央综治办牵头,对这些患者的监护人又出台了“以奖代补”政策。这些监护人如果能够很好地监护这些患者,到了年底,如果没有一些严重的事件发生,政府会奖励一定的资金。这样的政策,目前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铺开了。尽管补助奖励的数量、资金不一样,但是体现出了对这些患者的障碍和关心,对患者的帮助。

还有,对患者实行“一站式”服务,因为现在对患者的保障制度是分散在相关不同部门的,我们要求针对这些患者本身的生活能力,因为病情的问题,生活能力和家庭生存的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弱的。再有这么多部门,有一些政策,相关手续是一件麻烦的事情。所以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要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患者就诊。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地方出台了针对这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一些医疗保障政策,像北京、还有上海,在社区基本上是免费服药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也逐渐增加了对这样一些患者的特殊保障措施,把它纳入到慢病的门诊报销,另外还有一些在医疗救助里面提高相应的补偿比等等,这些也是我们采取的措施。

另外一点,我们也希望能够启动对这些患者社区康复的工作。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慢性病,复发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如何保证患者出院以后,回到社区、回到家能够稳定病情,除了让他坚持服药以外,我想对这些患者的社会功能的康复、人际交往能力的康复,在康复的基础上还有一些就业的需要。这些功能怎么实现,我们正在积极和民政部共同协同合作,把这些病人社区康复工作服务体系建立起来,让他们出院以后能够有很好的归属,这些都是我们目前采取的措施。刚才我也提到了精神卫生服务的资源,现在我们也在加强力量,不断地在医疗机构中强化服务的数量和能力。

[人民政协报记者]请问专家,我们现在都知道重度抑郁症肯定是需要服药治疗的,那么轻、中度的抑郁症是否必须得服药治疗?第二个问题,抑郁症能否治愈?治愈之后会不会复发?谢谢。

[王刚]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抑郁症吃不吃药的问题。按照各国抑郁症指南上的说法,轻度的未必需要吃药,可以通过一些心理疏导,通过一些压力管理,通过一些运动调节等等方式,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些方法的总体有效性,特别是在长期的治疗中,它的有效性的发挥,恐怕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这里面提倡的是这几种方式,短期的疗效、长期的有效性到底如何?是不是这些方式采用了之后,就能够有效地避免患者的复发?或者避免从轻度变为中度、高度?我觉得还需要有更多的证据支持它。但是总的来讲,各国指南对轻度的抑郁是推荐了这些方法。对中度的抑郁建议药物治疗,应当成为一个基础性治疗。抑郁症治疗需要综合性手段,对于中、重度抑郁症,药物治疗应该作为基础。

第二个问题是能否治愈。医学上理解的治愈,可能跟您谈的治愈的概念未必一样,我们一般说临床治愈,指的是这个症状完全消失或者大部分消失,也有的说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社会功能的整体恢复。一般的治愈是这样的概念,临床治愈,就是这次发作终止了,治好了。很多公众理解的治愈是去根。抑郁症患者经过综合性治疗,获得临床治愈并不难。大部分能恢复到发病前的社会功能水平。抑郁症的患者临床治愈后,今后有可能复发,复发就得再治。我们要告诉患者,在可能复发的时候,你了解这个病是怎么回事了,你不要等到病情这么重、对工作生活影响这么大了才来就医。你看到复发的早期表现、轻度的症状,就及时找医生,及时开始一次新的治疗。所以复发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早规范治疗。

[中国县域卫生记者]我问的问题是关于基层心理健康的,在提高基层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斌]从服务能力的角度上来说,基层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是我们重点加强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我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基层管理放在了社区、乡镇这个层面以后,最近几年社区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能力在逐步提高。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很多地方,我们的全科医生,包括我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都在学习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一些相关知识,有的地方甚至是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大家这样做,这都提升了基层心理健康服务能力。还有,我们也要求专业医疗卫生机构,像王院长他们安定医院,还有北大六院这样的机构,要针对基层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所以这几年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增加。实际上,我们还是感觉到,在县这个层面,县医院的精神科能力建设仍然是薄弱环节。下一步,尤其是在没有精神专科医院的县,我们要把县医院精神科的建设作为一个重点,来提升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

[主持人]时间关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点击进入首页